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采光顶工程雨水渗漏现象之分析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4/8/20 9:55:08 浏览次数:5856

 1 引言

  采光顶以其通透、轻灵、造型丰富等特点,受到建筑设计师的普遍青睐,广泛使用于公共建筑。然而,近几年采光顶的施工质量,特别是雨水渗漏问题是用户投诉的重点,这是由于采光顶一般位于大堂、大会议室等重点部位的屋面,一旦发生雨水渗漏,轻则室内墙壁、吊顶残留水渍,影响美观,重则将整个精装修破坏,甚至引起电器损坏,影响到使用功能。例如2009年夏天,一场不大的暴雨让北京某部委办公楼的采光顶相形见绌,雨水透过采光顶,使室内成了“水帘洞”,内装修全部“泡”坏,造成的社会影响极其恶劣。这不是个案,有时甚至是普遍现象。有人说采光顶是“十顶九漏”,看起来并非危言耸听,只不过严重程度不同而已。因此,提高采光顶的施工质量,特别是防雨水渗漏的质量刻不容缓。本文试图从采光顶的验收标准、设计和施工控制等多个方面,研究探讨采光顶存在雨水渗漏质量问题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2 验收标准严重滞后

  根据采光顶的定义,玻璃完成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75o属于采光顶,大于75o则属于幕墙,故很多人都把采光顶称之为“躺着的幕墙”。因此,采光顶设计和施工时一般参考《玻璃幕墙设计和施工技术规程》(JGJ102),验收时则参考《玻璃幕墙验收标准》(JGJ113),然而采光顶不能简单认为是“躺着的幕墙”,它和幕墙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起主要作用的荷载不同。玻璃幕墙的主要作用荷载是风荷载,自重荷载则处于次要位置。而采光顶的主要作用荷载是自重荷载,当然,有时雪荷载也不能忽略,风荷载则处于次要位置。二、对玻璃的要求不同。虽然学术界目前还有所争议,但采光顶必须采用夹胶玻璃,以防玻璃破坏后伤人,而玻璃幕墙则无此强制的规定。三、主要的构件不同。排水槽或天沟是采光顶特有的构件,而且此构件对采光顶的排水功能起着关键重要。而玻璃幕墙则无此构件。四、对冷凝结水的重视程度不同。玻璃幕墙是站立构件,冷凝结水顺着玻璃和框架流动,不会产生较大影响;而采光顶是平躺构件,玻璃上聚积冷凝水后,在重力作用下会随时滴落,影响到使用功能。因此,采光顶应采取措施,降低冷凝水的不利影响。

  也有很多人将采光顶完全归属于屋面的范畴,这也是不正确的。与普通屋面不同,采光顶很重要一个功能是采光,因此很多应用于普通屋面的防水材料、防水构造都不能使用在采光顶中。另外,采光顶采用的玻璃、聚碳酸酯板、ETFE(乙烯和四氟乙烯的改性共聚物)膜等透明材料,都有易碎或易破坏的缺点,因此须采取一定措施进行保护,这也是采光顶和屋面有着不同之处。因此,在设计和施工时完全参考《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也是不科学的。

  由此可见,采光顶既不同于幕墙又不同于普通屋面,有其特殊性,玻璃幕墙和建筑屋面的规范和标准都不完全适用,为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于2006年就开始组织编写《采光顶与金属屋面技术规程》,本人也有幸参加了此规程的编写。现已通过专家审查,正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审批。除此之外,目前还没有一本有关采光顶的技术规程或验收标准正式颁布,这显然严重滞后于采光顶施工生产的实际。在此之前和将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采光顶工程都将没有统一的技术规程和验收标准指导设计和施工,似乎处于“群龙无首”的局面,这是造成国内采光顶的施工质量整体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比如天沟是采光顶排水和防水的重要环节,但在《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GJ/T139)中却只字未提,施工和验收时也常常将其忽视,造成了采光顶天沟的施工质量普遍较差。又比如说GB21086和JGJ102都对玻璃的最大挠度值?max做了规定,即?max≤L/60(L为玻璃短边的跨度),此规定对采光顶而言,显然过松。原因是采光顶处于平躺状态,若挠度过大,则易在玻璃板块或采光顶的中央积水,久而久之便引起采光顶的渗漏。

  3 采光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采光顶出现雨水渗漏现象,很大原因是由建筑设计不科学、结构计算不完整以及构造节点不合理引起的,而这种不合理是先天的,几乎无法修复,对采光顶施工质量的“贡献”是巨大的,差不多占到80%。因此采光顶设计时存在的问题必须在设计时解决,否则后患无穷。

  3.1 建筑设计不科学

  3.1.1 采光顶或天沟设计的排水坡度过小,甚至没有坡度。

  按照“防排结合”的防水理论,排水坡度对采光顶的防水性能至关重要,但很多建筑师为了追求美观的效果,把采光顶的排水坡度留置很小,甚至不留,而采光顶设计师为了减少玻璃下料难度,又人为地降低采光顶的坡度。《屋面工程设计规范》(GB50207)要求屋面的坡度不小于2%,是针对刚性较大的混凝土屋面而言的,但对于刚性相对较差的钢结构采光顶,特别是索网结构的采光顶,显然不太合理,应该更加严格一些,建议提高到3%。这是因为钢结构或索网结构本身对允许挠度[ max]的取值就较大,再加上玻璃的挠度,两挠度允许值叠加有可能比坡度还大,怎么能起到排水的功能?另外天沟的排水坡度问题也常常被设计师忽略,特别是如图1和图2所示,是雨水管间距较大,达到10m,玻璃与结构间距又较小,只有200mm,如果按最小坡度2%设计,则水槽最浅的位置不足100mm,显然不能满足排水槽最小深度150mm的要求。

  图1 水槽平面图

图2(a)雨水管处剖面图   图2(b)水槽脊线处剖面图

  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有三条:一是增大玻璃至结构的距离。当然,由于排水槽位置一般为采光顶的最低点,也即坡起点,如果增加玻璃至结构面的距离,会导致整个采光顶的高度全部增加,有时建筑师是不允许的。二是减小雨水管的间距,也即增加雨水管的数量。此法对降低排水槽的起坡的绝对值有较大效果,但过多的雨水管会影响视觉效果,特别是通过钢柱等隐藏的雨水管,建筑师更是不允许。三是将排水槽放置在钢梁底下,也即悬挂式水槽,对室内效果有一定影响。四是采用虹吸式排水系统,其排水坡度可以降到1%,这也是国内比较流行的做法,但是成本比较高。因此应当将以上综合考虑,反复比较,以达到最佳的方案。

  3.1.2 雨水管的数量少,管径太小,排水槽或天沟的截面尺寸过小。

  雨水管的数量、间距、管径以及排水槽或天沟的截面尺寸等,都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并加以采用。但由于采光顶坡度大,汇水急,再加上采光顶通常只有一层薄薄的密封胶防水,而不像混凝土屋面有刚性或柔性多道防水层,因此,在采光顶的雨水量计算时取值应趋于保守些。通常这些内容的计算由建筑给排水工程师完成,但国内时常将此项工作交给采光顶设计师,而采光顶设计师又往往不善于此,所以有时就不经计算,随便取值,这是采光顶出现排水不畅,排水槽中积水过多,甚至发生雨水渗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比如重庆万达广场的地铁入口采光顶,原设计为自由排水,没有排水槽,后改为有组织排水,采光顶设计师增加了一根UPVC雨落管,直径只有80mm。如图3所示,该采光顶汇水面积为160㎡,显然雨水管数量偏少,管径也太小,所以每次下大雨,都几乎要将地铁口“泡”成水帘洞,业主非常不满意。后经过返修,并再增加一根直径为150㎜的雨水管,很好地解决了漏雨的“痼疾”。

图3 重庆万达广场采光顶平面图

  3.1.3 造型过于复杂,与土建结构衔接不合理。

  有些建筑师为了追求新奇的视觉效果,将采光顶设计得十分复杂。不仅给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由于交叉线条多,应力易集中,密封胶的施工质量难以保证,极易产生拉裂破坏,引起雨水渗漏。北京某民主党派办公楼的采光顶,玻璃全部为弧形造型,有正弧、有反弧,局部位置则有五条弧线相交,其平整度和光滑度以及密封胶的施工质量都难以保证。再加上只有一道密封胶防水层,在热胀冷缩的温度应力作用下极易开裂,几乎每年都要维修一次。

  有些采光顶与土建结构的衔接极为不合理,如中央统战部办公楼的采光顶,面积不大,施工困难却不小。如图4所示其截面造型为半圆形,西面紧挨着一道混凝土墙,由于靠墙的排水槽只有200mm宽,操作空间极其狭窄,打胶质量很难保证,每次下雨,都因水槽积水过多,雨水从缝隙渗入到室内。后经多次返修才解决该质量难题。如果当初将采光顶的截面由半圆改为四分之一圆,取消内侧排水槽,就没有类似的施工难题。

  图4(a) 中央统战部采光顶剖面图

  图4(b) 节点A详图

  3.2 结构设计不合理

  3.2.1 结构体系选择不当,挠度控制不够严格。

  采光顶的结构体系如果选择不当,会使结构体系甚至是整个采光顶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例如单层索网体系,如果不经过严格地论证,盲目地采用,再加上预应力施加不正确,极有可能在结构验算时,变形都满足要求,但在长期温度应力作用下,使采光顶的结构在平面内产生过大的变形,导致密封胶开裂,最后出现渗漏现象。所以说在结构体系选择时,尽量不要选择变形不够稳定的单层索网结构。如果必须选用,那么应加大胶缝的宽度到30mm,并采用可承受更大变形的(压缩模量大)的密封胶。

  对采光顶的挠度控制不够严格是指:一、指上文提到的标准要求不够严格;二、对在恒载长期作用产生的挠度估计不足。很多采光顶设计师经常会忽略组合挠度?的问题(?=?1+?2,其中?1为结构梁的挠度,?2为玻璃的挠度)。只有当?1+?2<Δ(Δ为起坡绝对值)时,排水才会通畅,玻璃表面才不会积水。因此,除通过修订规范从严规定?1和?2自身的允许挠度值外,设计师还应根据积水的情况适当增加安全系数。例如在采光顶的汇水位置,因为瞬间会积水很高,所以计算强度和挠度时只考虑板块和支撑体系的自重作用显然是不恰当的。

  3.2.2采光顶结构不设变形缝,预应力构件跨越结构变形缝。

  一般来说,采光顶采用的结构(如钢结构、铝结构等)体系,吸收变形的能力都很强,其自身可不设变形缝。只有当主体结构设有变形缝,采光顶的整体结构才随着主体结构设置变形缝。

图5 采光顶变形缝处做法

图6 不同建筑物采光顶剖面

  如图5为跨越Ⅰ、Ⅱ两段结构间的变形缝的采光顶,此处的采光顶的支撑结构应增设一根钢梁或钢柱,同时玻璃面板应完全分离,其缝隙不得小于25mm,同一块玻璃严禁跨越变形缝。如图6所示,工程中经常在两建筑物之间增加采光顶,这两建筑物有可能相互完全独立,由基础沉降、温度变形或地震等因素引起的变形角则可能不同。因此横跨于两楼之上的采光顶,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变形能力,以适应两楼不完全一致的变形。通常的做法是支撑结构采用铰支座或滑动支座,其变形角能吸收建筑物的变形差异;此处的面板应尽量采用金属板,而不是玻璃。

  对于采光顶的预应力构件跨越结构变形缝的问题,非常棘手且不易解决。如图7为青岛某工程的采光顶,整个采用索杆结构,即南北向为张弦梁,东西向为预应力索,位于结构Ⅰ段和Ⅱ段之间,中间跨过一个伸缩缝。由于温度变形的不确定性,施加的预应力损伤也难以确定,从而使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玻璃面板发生渗漏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了。实际施工时,只能将温度变形的预应力损失考虑到最大,但也存在过强拉的问题。因此,在土建结构设计时要尽量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图7 预应力索的采光顶跨伸缩缝

图8 采光顶与铝镁锰合金板连接的错误做法

  3.3.3 不同结构体系混用,土建结构设计不到位。

  同一个采光顶由不同结构组成,也许由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组成,或者由桁架梁结构,和索网结构组成,或者由钢网壳结构和铝网壳结构组成。由于各种结构体系自身刚度不同,对同样荷载产生的变形也不同,有可能造成两者的变形不协调。这种变形不协调在不同结构接触位置,极有可能引起玻璃面板破坏,密封胶开裂。就比如郑州某大学的教学楼采光顶工程,同一采光顶由双层网壳和单层索网两部分构成,外形非常漂亮。由于双层网壳刚度非常大,而单层索网则相对较弱,两者交接处,变形不一致,常常出现胶缝开裂并发生雨水渗漏。所以,同一采光顶尽量采用同一种结构形式,不可多种结构形式混用。当不可避免地采用多种结构形式时,应当增设变形过渡区,使不同结构类型的变形能逐渐地协调一致。

  土建结构工程师有时设计不到位,比如某穹顶采光顶工程采用单层网壳结构,将其部分支座放在一层地面上,既没有基础又不与主体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土建结构的设计工作显然没有完成,却把此难题推给采光顶设计师。采光顶设计师也一定束手无策,还得采取增设混凝土环形基础等方法解决此难题。因此,采光顶在设计前,首先要看土建设计是否完成,是否已提供一个结构稳定、可靠的承重体系。

  3.3 节点构造设计不合理

  3.3.1 不同界面的连接做法不合理

  与采光顶接触的界面可以有很多,如石材、面砖、砂浆抹灰(外刷涂料)、清水混凝土、铝板、铝镁锰合金板、钢板(排水槽处)、太阳能光电板等;其过渡交接的方式则有平接、搭接、插接等几种方式。平接是两种界面分别固定在框上,通过密封胶或密封胶条过渡,其特点是顺着流水坡度方向平滑顺畅。平接过渡方式对设计和施工而言都比较简单,不易出错,但对密封胶的施工质量要求比较严格。搭接是顺着水流方向,一种界面压住另一种界面,这是一种古老的过渡方式,但遇到新材料时,却不断出现设计和施工问题。如图8所示本人参与审查的某工程采光顶的节点图。该采光顶的玻璃与金属屋面板的下层镀锌铁皮搭接,玻璃在上层,且顺着水流方向,似乎没错。然而设计师却未考虑到在镀锌铁皮上还有保温层和铝镁锰合金面板,反而玻璃在下面,成为倒排水。所以搭接应遵守的原则是“水往谁流,谁就在下”。并且压住的面一定是与水接触的面,切不可中间过度面。而插接方式一般使用在有较大结构应力位置,比如变形缝处,外侧仍采用密封胶密封。

  对于混凝土、砂浆、面砖等界面,由于其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空鼓、脱皮等现象,而且与密封胶的相容性也比较差,因此在采光顶与这些界面相接处常出现雨水渗透的现象。为此,如图9所示,应在两种界面之间增加铝合金压条过渡,既能将防水层紧紧压住,又能起到美观作用。

图9 采光顶与面砖等连接做法

图10(a) 采光顶阳角脊线无盖板式做法

图10(b) 采光顶阳角脊线有盖板式做法

图11 采光顶阴角脊线做法

  3.3.2 采光顶脊线处节点做法不合理

  采光顶的脊线可以分为阳角脊线和阴角脊线。阳角脊线汇水少,一般不发生暴雨不会出现雨水渗漏。阳角的节点做法有两种,如图10所示一种是注胶,另一种是用盖板压住。对于注胶方式,应当选择合适的压块,可将两边的玻璃都压紧,切不可由于没有合适的压块,任由玻璃浮搁(脊线一侧),全靠密封胶粘结,在长期疲劳应力作用下,密封胶极易开裂。由于盖板与盖板之间的接缝不易处理,雨水容易从此处渗入,因此应在扣盖板前先用密封胶密封。对于阴角脊线位置,由于汇水较多,若密封不好,最容易漏雨。如图11所示,若采用内外片等尺的中空玻璃,则由于上片面玻璃内收,其缝隙将会很小,甚至没有,无法采用密封胶密封,从而出现雨水渗漏,因此阴角脊线处应保证胶缝的宽度,而这一点常常被采光顶设计师忽略。

图12 采光顶开启窗做法

图13(a) 采光顶檐口做法一

  3.3.3 开启窗或检修口的节点构造不合理。

  开启扇或检修口是采光顶设计和施工的难点,也是易发生雨水渗漏的地方。首先,开启窗或检修口都不能设置在汇水较多的位置。其次,如图12所示,需高出玻璃完全面100-200mm,避免水流直接流入室内。如果开启窗不凸出于玻璃面,并且采用普通的开启窗节点,则隐患很多。此时应采用汽车专用的密封胶条,四周连续并压紧密贴。施工难度较大,成本也较高,一般情况下不采用。

  3.3.4 外伸结构的节点构造不合理

  实际工程中,有时会在采光顶的外面设计避雷带、广告牌、遮阳百叶、景观照明灯等各种外伸构件。这些结构一般不是由采光顶设计师统一设计,施工人员也不尽相同,因此容易衔接不畅,出现质量盲点。所以,一方面,采光顶设计师应对采光顶的外伸构件进行统一管理,并对其节点做法统一审查。另一方面,采光顶的施工单位应将外伸构件的预埋构件施工完成,并做有效的密封处理,其他单位应在预埋构件上施工,切不可私自割胶、电焊、甚至拆除玻璃。另外,外伸构件预埋件如避雷带等应从胶缝处伸出,当预埋构件较大时,可将玻璃开孔,但需做好中空玻璃的密封。

图13(b) 采光顶檐口做法二

图13(c) 采光顶檐口做法三

  3.3.5 檐口节点不合理

  采光顶的檐口分为带天沟型、自由排水型和与立面幕墙相交型,详见图13(a)(b)(c)。带天沟型檐口应注意天沟板(不锈钢板、镀锌钢板、铝单板等)必须放在玻璃面板下,面板伸入天沟的长度不应小于50mm;为防止水滴在风压作用下顺着面板下缘上返,并进入室内,故应在天沟板和面板结合部位打一道密封胶。自由排水型檐口,要注意面板的外伸尺寸不应小于150mm,并在100mm处粘结一根30×30的三角形截面(尖角朝下)的铝条作为滴水条,防止水滴上返;若是中空玻璃则还需对中空层作二层密封处理。对于与立面幕墙相交的檐口,则要注意采光顶玻璃应压住立面玻璃,严禁立面玻璃高于采光顶玻璃,造成倒排水。

  3.3.6 天沟的构造做法不合理。

  上文提到天沟设计时,要特别注意排水坡度。另外,天沟的结构验算也容易被忽略,特别是悬挑天沟,当汇水较多时,其倾覆弯矩较大,易产生安全事故;同时,天沟板的横向跨度较大时,挠度也较大,容易积水,使排水不畅。所以天沟必须进行结构验算。天沟板通常采用钢板、不锈钢板、铝板等材料,钢板或不锈钢板可以通过焊接形成一个整体,再与支撑结构焊接,并且钢板的厚度不宜小于2.5mm,否则不易焊接。由于薄板焊接很难做到天衣无缝,毫无缺陷,故在天沟板上另外增设一道2mm厚聚氨酯防水涂膜层。这一点很多采光顶设计师认为多此一举,没有必要在钢板上再加一道柔性防水层。事实证明,凡是未做防水层的钢板天沟80%都先后发生渗漏,所以多做一道柔性防水层是完全有必要的。铝板天沟的板间缝隙主要靠密封胶密封,一般不再做防水层,这是因为密封胶的密封性能是有所保证的,并且密封胶和聚氨酯有可能同族相容,反而影响防水效果。

  3.3.7 排水篦子的连接做法不合理。

  排水篦子与排水槽或天沟的连接做法是采光顶防水的关键。该做法在很多建筑图集都可查到,但对于金属板排水槽却很少涉及。金属板排水槽可采用普通排水系统的做法,套管伸入接水斗内,套管与排水槽或天沟焊接或用密封胶密封,最好采用虹吸式排水系统的做法。排水篦子外要加盖细目钢丝网罩,防止被树叶或其他杂物堵塞。

  4 采光顶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采光顶不像其他屋面,从出现滴漏到全面渗漏有一个发展过程;也不像立面幕墙即便发生渗漏也不一定进入室内。而采光顶一旦发生渗漏就进入室内,可以说最直接且最迅速,造成的后果也“立竿见影”。所以,即使设计时已考虑得很周全,但施工时难免顾此失彼,再加上监督不到位,出现渗漏的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设计和技术交底不到位

  采光顶的一些关键部位,比如天沟、排水孔、檐口、脊线、开启窗等对采光顶的渗漏性至关重要。因为采光顶一般为单层防水,没有第二、第三道后备防水层,防水体系非常脆弱,所以,一方面在图纸中应表达清楚,另一方面,在施工前,就这些关键部位的做法,设计师和技术人员应对操作人员反复地、详细地交底清楚,而不应含含糊糊,一带而过,觉得操作工人不会弄错,结果往往在此处出现质量缺陷。

  4.2 未作样板,施工时盲目进行

  在采光顶中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都比较多,比如预应力张拉索网结构、电动排烟窗等。另外很多采光顶的造型极为复杂,玻璃板块的下料很难,即使采用XSTEEL空间软件也不易下料,这些都需要做出局部的1:1样板。通过做样板,总结施工的难点,并找出解决难题的最佳方案;否则将会盲目施工,一旦出现施工缺陷就很难克服,并造成材料浪费和工期拖延。

  4.3 施工盲点检查不到位

  所谓施工盲点是指在施工时不被重视,或者施工环境较差并且检查不能完全到位的地方。比如天沟与檐口面板交接位置,打胶时很难操作,使用反光镜都难以检查到位的施工盲点;又比如采光顶屋面的外伸构件,其预埋结构的防水问题常被“踢皮球”,采光顶的施工单位和外伸构件的施工单位都往对方身上推,最后就有可能成为施工盲点。山东济南某工程采光顶,由于避雷针根部未密封,导致严重的漏雨,究其原因是,采光顶先施工完成,把支架孔洞打胶的工作留给电气工人,而电气工人又一般不善于打胶,始终以为采光顶队伍会最后补胶,结果谁也没补胶,检查也未到位。所以说,加强对施工盲点的检查是解决采光顶渗漏难题最有效的办法,并且在施工设计中就要明确列出施工盲点检查的部位和时间。

  4.4 交叉作业、各施工工种互相不衔接。

  采光顶施工期间,往往屋面防水、景观照明(与采光顶有关)、通风空调等工种都在同时交叉施工。如果各工种相互不衔接或相互顺序颠倒,就有可能存在漏雨的质量隐患。就比如采光顶周边环梁的防水,建议按照以下施工顺序进行:采光顶结构预埋件施工→屋面防水(含环梁卷边)→屋面防水保护层→采光顶龙骨及面板施工。如果顺序颠倒,则要么存在施工防火安全隐患,要么穿破屋面防水层,都是不合理的。又比如景观照明的预埋管线应在采光顶龙骨施工完成而玻璃面板未安装之前进行,否则会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4.5 相应试验不配套或不进行

  由于目前专门针对采光顶的验收标准还未出版发行,采光顶的检测试验一般参考屋面和幕墙的相关标准的相关试验,有时不经检测即可验收。就比如天沟的闭水试验可以参考屋面的相关规范,而施工现场包括监理单位往往将此忽视。又比如采光顶的淋水试验,可以参考玻璃幕墙的相关规范,只不过立面幕墙的风压值较采光顶大些,所以在采光顶淋水试验时,其水压可以适当减小一些。

  4.6 维修维护不及时

  采光顶的密封胶、开启窗的密封胶条等都有一个老化期,需要维护、保养、更换。而排水槽或天沟应及时清扫,避免被树叶或其他杂物堵塞造成天沟积水。在采光顶上禁止打孔穿线安装其他设施,这些都是采光顶在正常运行要注意且要经常维护保养,但有些业主缺少专业知识,易将此类问题归结为采光顶的施工质量问题,并无限放大,这也是采光顶工程因雨水渗漏被业主投诉较多的重要原因。所以采光顶设计师或施工单位在竣工验收后,在将该采光顶的使用说明维护保养的重点内容及时告诉和培训业主的有关人员,并定期对采光顶进行检查、检测,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

  5 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采光顶的雨水渗漏难题并非“洪水猛兽”,难以克服。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点:

  1、尽快颁布有关采光顶的技术规程和验收标准,彻底改变在采光顶设计、施工、验收过程中“无法可依”的局面。

  2、土建结构设计师和采光顶设计师应划清工作界限。土建结构设计师的任务是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采光顶受理平台,并对采光顶设计师提供的采光顶荷载进行验算,而采光顶设计师则应充分考虑重力荷载长期作用对采光顶性能的影响,特别注意节点构造的合理性。

  3、施工前应做好设计和技术交底,坚持样板引路,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重点检查施工盲点的安装质量。

0551-63693659

0551-63693655

公司网址:www.ahhyzs.net

公司地址:合肥市望江东路149号寰宇上都大厦5楼